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材料 > 正文
学习材料
一场悄然兴起的教育变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创新实践(四)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9日 编辑:

黑龙江东方学院:“校研企政”合作育人

黑龙江东方学院建院20年来,始终瞄准社会需求,以职业和应用为办学导向,致力于为经济社会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201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院校”荣誉称号。

黑龙江东方学院创办之初就提出“办社会之所需,补公办之所缺”的办学指导思想,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构建了“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应用性”是指在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上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培养经济社会第一线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把33个专业50个专业方向构建了七个专业群,每个专业群重点确定一个服务面向。如构建食品专业群,适应国家对食品工艺、安全、质检等人才的需求;机械专业群,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

所谓“职业型”是指人才培养规格始终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本科及以上职业型人才。学院按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应用驱动、职业引领、开放衔接”内涵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修订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体系和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了五大课程模块;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链,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体系;精选和自编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建立案例教学素材库,等等。

所谓“开放式”是指在人才培养途径上努力打破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构造校企对接、工学结合、国际合作,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体制。目前学院已与25个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科研机构签订了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在省内外建立了104个实习实训基地,引进4家企业进校共同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工作室和创新实验室。与此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已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等37所高校建立合作培养本科学生协议。

上挂下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上挂”就是搞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我院2012、2013两年共招收33名“乳品工程与质量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内外遴选了40名导师,采取“双导师”“五阶式项目带教学”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目前2012级18名研究生在省内外11个乳品企业,跟随企业导师进行项目研究,18名学生毕业论文均已开题,有的论文已完成;2013级15名研究生均已和科研单位、企业导师对接完毕,进行项目调研。

“下联”就是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打通本科职业教育“直通车”。我院与黑龙江农业工程学院、省旅游高职等院校协商,并向省教育厅提交调研报告,拟在食品、建筑、机械、旅游等专业招收高职毕业生,打通本科职业教育“直通车”。

为了便于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职业型人才,学院不惜放弃了建设经营十几年、地理位置优越、设施完善的学府路老校区,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在哈南工业新城规划建设新校区。新校区位于哈南工业新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域的核心地带,学院将在新校区建设工程研发中心,借助地缘优势,进一步扩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学校已经与新校区所在地的哈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校研企政”合作育人,走出一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刘德深)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新区产业升级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德、中日、中西(西班牙)政府间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多年来,坚持“以国际合作依托、以校企合作支撑”的发展战略,本着“国际合作多元化以德国为本、校企合作高端化以系统培养为本”的思路,直接对接和服务天津滨海新区支柱产业,打造出了“天津中德”职教品牌。

近年来,学院在中德合作的基础上又相继与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了国际合作办学,面向东盟开展了留学生教育,承担了教育部7个国际化试点专业建设。

面对天津滨海新区升级版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体系、面对滨海新区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主动调整专业组群和布局,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在支撑滨海新区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学校率先创建航空航天专业组群,为天津航空航天产业提供强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目前,天津以空客A320飞机、直升机、无人机、新一代运载火箭、通信卫星和载人航天空间站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三机一箭一星一站”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天津已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兼有航空和航天两大产业的城市,预计到2015年天津航空航天产业总值将实现1000亿元。学校准确把握机遇,主动调整专业布局,在天津率先创建了为航空航天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组群。早在2006年,伴随着空客A320总装线落户天津,学校凭借在机、电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成功竞标成为空客A320天津总装线人才测评和培训中心,为空客公司完成了2000余人的测评和300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

在此基础上,学校又与德国汉堡G15学校合作,全面引进了其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标准及师资;与天津航空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企业实施全面战略合作;目前,学院已基本形成覆盖飞机制造、维修、服务及航天器制造、维修、服务完整产业链的专业组群。伴随着滨海新区高新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人才需求层次明显提高。一些大型企业在人才选拔中均在笔试和面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关键的技能测试环节,该环节以实际零件图为题,对学生工艺、编程、操作、精度检测等进行综合测试;此外,对学生还提出了外语方面的要求。企业对技能人才要求的提升倒逼学院人才培养上水平、提层次。为了达到企业上述需要,学校在机电类专业2-3年级学生中选拔出有较好专业技术的学生,加大综合实训学时,保证学生单位时间的训练“浓度”,同时安排800学时的德语教学,在专业课程中全面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有效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以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制造方向)的“订单班”为例,目前企业大多要求学生能够掌握5轴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能力,其中的关键是对五轴加工工艺、编程软件及后续处理的掌握,而这些又必须以数控编程与操作的基本技能为基础。

2013年初,天津市委出台“十大举措”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正式将在海河教育园区建设与新区优势产业对接的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重点工作予以推进。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入园的国家示范性院校在海河教育园牵头参加了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研究,结合天津产业结构特点牵头完成了数据详实的海河教育园举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等,为下一步天津海河教育园创建应用技术大学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张兴会)

山东英才学院:推进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

建校15年来,山东英才学院以培养“科学基础扎实、人文素养丰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路径。

学校遵循“紧跟行业发展,改造传统专业;瞄准紧缺急需,培育新兴专业;整合资源条件,做强优势专业”的思路,近5年来,先后新增24个应用型本科专业,调整了9个高职专业,紧密契合了山东“蓝黄”经济发展战略、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的需要。

推进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学校先后建设了4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一是教育类优势特色专业群,以学前教育为龙头,以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为骨干;二是现代服务与管理类优势特色专业群,以物流管理为龙头,以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为骨干;三是先进制造技术类优势特色专业群,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龙头,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骨干;四是电子信息技术类优势特色专业群,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龙头、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骨干。

着力打造特色示范专业。学校建成了学前教育、市场营销2个山东省示范专业,学前教育、物流管理、检测技术及应用3个山东省特色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共育机制。发挥优势,推进开放办学。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学校先后与济阳、平原、临清等县政府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与福田雷沃重工、青岛海信电器等数十家集团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20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山东省工商联、济南市妇联合作共同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与山东省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等6个行业协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该校土木工程专业与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校企合作办学实验班,联合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海信集团合作共建“海信班”,成立了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部,互派师资;与潍坊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以护理学专业为依托,成立了全国首家“老年服务与管理”学院,开设了4个“老年护理创新实验班”,并与山东大学、韩国东明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以及济南市人民医院、济南阿里山护理院等医疗护理服务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努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校鼓励专业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和鼓励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以人为本、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核心课程+方向模块+职业平台”的课程体系,独创了誉称一个流派的“幼儿英语教学法”。学前“全语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列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了“一种模式,两个平台”集成创新的教学体系,以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平台为基础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大赛。一是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8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项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7项、省级奖项189项。(帅相志)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培养乐学会爱的幼教人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由教育学院改制而成的地方本科院校。学院成功改制后,集中精力研究办学定位和发展策略,确定了人才培养全面转型,为重庆学前、小学教育以及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办学思路。

2010年11月21日,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当年12月,学校抓住学前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整合学院的音、体、美、儿童文学等师资,以教育系为基础成立了学前教育学院,同时建立了学前教育研究所。学校秉承“乐学会爱、能保善教”的人才培养理念,依照学校自行研制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能力标准”,以“招生面试”为突破点,以“院园联动”为模式,以“三类课堂”融合和“全程实践”为手段,以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校内实践基地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初步形成了学前专业特色。

研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标准”。2011年,学校编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标准》(本科·重庆版)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标准》在设计上遵循“三个三”系统设计思路,将能力标准、课程标准、评价标准进行系统规划,促进学生能力结构、课程结构以及办学的师资结构的合理配搭,达成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基地建设三大任务。

以招生面试为突破点,重专业认同。专业认同既是兴趣学习的保障,也是静心工作的前提。学前教育专业从2012年开始采取先面试后录取的招生制度改革,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满意度和专业胜任感,主要涉及心理素质、职业认同、语言表达的清晰度与流畅度、形体展示的协调性、音准等方面内容。

以“院园联动”全程实践为着眼点,抓专业体验。学校秉持“在实践中进步、在体验中发展”的教育理念,该专业将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等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课堂中的听与想,实践中的做与悟”的学习流程,扎实学习专业理论。在2-7学期设计了场地见实习、设备见实习、教育见实习、游戏见实习等综合实习活动。

以“三类课程融合”及“双学流动站”模式改革,抓团队建设。“三类联动课程融合”是指由理论核心课堂、艺术实践课堂以及基地实习课堂三大课程模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融合共生。为了让本专业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有熟悉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经验,采取了“上培下挂”的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一方面将专业教师送到高水平大学访学,了解学前教育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将专业教师派到幼儿园,通过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和培训活动,了解幼儿教育真实状况。

建设特色实训室,强化实训。除了师范教育专业共享的形体训练室、钢琴房、画室、器乐室之外,学校建有功能齐全的学前专业特色实训室:如科学实践实训室,主要是综合劳动技能模块和智能机器人实训模块;科学教育标本室,陈列有动植物标准300余件和矿石标本等;儿童心理健康测评与保育保教室,承担健康测评技能训练、生活护理技能训练以及急救技能训练。还建有奥尔夫音乐教室,儿童心理行为测评与远程观察室等。同时,与市区的30所各类幼儿园(示范园、农村幼儿园)建立了稳定实习基地,充分满足学生保育和教育见实习以及综合实习的需要。(邹渝 陈永跃 张家琼)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