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材料 > 正文
学习材料
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应用转型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9日 编辑:

孙泽平    漆新贵

一、应用转向: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办学历史比较悠久、学科专业发展比较成熟、服务对象比较稳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定型的老大学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错位发展,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与高职院校培养生产、生活和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相比,必须差异发展,要在本科教育基本规范、基本条件、基本要求上下功夫。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始终紧扣“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三个关键词,鲜明体现“服务面向的区域性、办学类型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发展模式的校地校企互动性”,遵循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规律,体现自身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二、转换顶层设计: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念先导

一般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以下特征:适应应用型发展需要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大学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能型”教师队伍,设施一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政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能力为重的课程结构体系,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体制和成果转化机制等。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是“时空压缩式”的整体性解构和重构。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并在认识和行动上达成高度一致:(1)确立一个目标——创建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大学;(2)明确一个主题——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争创一流;(3)选择一条道路——错位式发展,差别化竞争;(4)形成一条主线——开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创建应用型大学;(5)建立一个机制——学校主导、学院主抓、校院结合、以院为主。

三、破解前置难题: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保障体系

1.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质转型

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应用转型面临四大瓶颈制约专业结构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需要,“双能型”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要求,科学研究不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要求。首先,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积极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对文科类专业进行应用性改造,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文、理、工、经、管为主体,结构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次,要进一步建设和扩展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采取校地合作、校企共建等方式,建设一批跨专业,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完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环境。第三,要通过制定政策,激励教师提高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聘请相关行业、产业领域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双能型"教师队伍。第四,改革科研管理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与地方、企业共同建设一批集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教学与科研、技术开发与应用为一体,以持续创新为目标的综合性产学研合作基地。

2.清除体制障碍,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持续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面临两重体制障碍:一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分类管理不到位;二是来自地方和企业的支持不够。首先,国家应对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对不同类别的高校在资源配置、培养模式、评估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类设计,引导不同类别的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和争创一流,发挥不同类型高校的功能和作用,克服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攀比、无序竞争和同质化倾向,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给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国家应强化省级政府统筹高等教育的责任,通过政策引导、计划支持等方式实质性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校地共建,校企合作,政、产、学、研互动。

四、深化教学改革: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

1.培养目标改革——瞄准出口,学以致用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目标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学生预期社会角色从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突出对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要在专业技术教育中融入职业元素,实现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掌握企业、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熟悉工作流程。其次,要在一般的专业训练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性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第三,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对培养目标进行多元化设计,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除了主要为地方和行业、企业培养各类技术型人才,也应照顾到少量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成长。

2.课程内容改革——依托学科,面向应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在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基础上,按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分类与行业分类相结合、课程结构与职业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科学设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能力为主线,加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开发面向行业和企业的特色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化,将创业课程和行业准入标准融入整个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改革——产学结合,学用联结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就是要从劳动力市场的后台走向前台,参与到地区人力资源的配置中去,建立产学研结合、学用紧密联结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方式来看,要积极推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情境体验、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探究教学等。从对教师的要求看,不仅要求教师是教学舞台上的导演,还要求教师是实践舞台上的演员;不仅要求他们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求他们熟悉岗位操作技能,并善于引领示范。

4.考核方式改革——强化能力,多元评价

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要鼓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积极推进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改革,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核,变单一闭卷考试为多元化考评,变个体竞争为多元互动。既要采用案例分析、项目设计、软件开发、论文或调查报告、作品创作与展演等多种方式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要考核学生能否建立一致的团队目标、能否与团队成员分工协作等应用素质,从而更加准确地传递社会互动信号。

5.管理制度改革——支持教学,加强激励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把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这一观念要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这些改变需要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改革来实现。一方面,要设计一种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教学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构建一种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并发挥创造力的激励机制。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21期;作者分别为重庆文理学院院长、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