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材料 > 正文
学习材料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9日 编辑:

李化树    黄媛媛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动因

第一,增强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地方高校作为本地的最高学府,它能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教育基地与培训基地,不断提高地方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创新能力。

第二,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必将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和层次,缩小城乡高等教育的差距。同时,新建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规格单一化倾向,对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促进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学校不断参与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社会又进一步参与学校,了解学校,支持办学。学校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与社会密切合作的互动机制,使教育与社会融合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有效实施学校、社会与市场关系协调的社会化变革与自我改造,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化的进程。

第四,维护地方社会政治稳定。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可以在从业人员中发挥“蓄水池”、“储备库”的作用,能有效地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缓解新生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引领区域文化繁荣发展。地方高校可以从自身独特的视角来把握区域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不断深化对区域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的认识,推动区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外环境分析

(一)新建本科院校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引发一系列新问题。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优秀师资严重流失,生源争夺更加激烈,管理事务日趋复杂等问题,学校决策也呈现了决策环境开放化、决策内容多样化、决策主体多元化、决策方式科学化的新特点,科学决策的难度增大。

第二,体制改革推动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发展初期,办学历史不长,缺乏办本科的经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更加需要多方面继续深化和扩展,更加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省级、地级政府的统筹决策权,加强社会参与办学和管理,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市场经济引发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处在部属本科院校和高职、民办高校“上压下追”、“内争外抢”夹缝中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生源范围、质量及毕业生分配、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

(二)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状态分析

第一,事业发展内涵不足,服务功能不全。主要体现在办学思想存在误区、教育理念分化离散和发展环境严重缺失等方面。

第二,学科结构单一,科学研究层次偏低。新建本科院校的专科教育底子差,缺乏学科建设平台,本科专业学科背景薄弱,专业内涵不丰富,学科和专业的生长点少,教育教学发展空间狭窄。(1)学科专业设置与当地的经济结构、人才需求结构不相适应。(2)对学科建设的认识模糊不清。(3)管理上缺乏经验和有效措施。(4)学科综合貌合神离,传统壁垒阻碍学科的交叉渗透。(5)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比较紧缺,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级项目偏少,级别偏低,且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第三,区位劣势,品牌弱势,教育资源短缺。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建在地级城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区位优势缺乏。其学生品牌、专业品牌、学校品牌尚未形成,内在的质量,独特的个性,良好的形象和声誉有待塑造和提升,整体上难以产生市场竞争力,在公众中没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存在着办学主体过于单一,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办学基本条件很不理想等问题

第四,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结构不尽合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础薄弱,扩招后未能及时处理好规模扩张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协调关系,导致师资力量紧张,生师比的压力激增,普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1)整体实力偏弱。(2)人才极度匮乏。(3)教育观念滞后。

第五,办学模式落后,教学质量保障不力。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落后,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教学工作存在着以下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2)教学课程内容陈旧。(3)教学管理缺乏灵活性。(4)教学改革滞后。

第六,管理体制僵化,行政主导现象严重。(1)崇尚学术的现代大学制度缺失。(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老化、专科化,管理机构庞大而僵化,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3)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步伐迟缓。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战略转型的基本路向

(一)办学理念——院校发展的灵魂

第一,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围绕人的教育与发展,深刻认识院校的地位、功能、属性以及在人的发展成长中的突出作用,推动地方院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成为本地区的继续教育中心,成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

第二,树立服务地方的职能观。牢固确立“以地方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地方为依托,扎根于地方经济与生产建设的需要,加强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学校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各项发展目标都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方向和人才的需求状况。

第三,树立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积极探索和掌握与新建本科院校相适应的人才标准与质量标准,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培养和综合提高,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

第五,树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教学为中心,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行政管理、后勤保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重点扶持能为基础教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点学科和拔尖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二)战略规划——院校定位的坐标

第一,准确定位。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发展战略定位。一是发展目标定位。地方院校一般应定位为“教学型院校”。二是办学层次定位。新建院校的本科应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兼办高职高专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发展到研究生教育。三是办学功能定位。新建本科院校是教学型院校,应该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任务,以教学工作为主,同时,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结合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四是人才培养类型定位。突出岗位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应用开发型或技术操作型人才为主,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五是学科专业定位。在学科与专业布局上,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体现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总体上形成以1-2个学科大类为主,多学科差别性发展的格局。六是服务方向定位。要体现服务空间和服务层次两方面的内涵,明确“立足当地,面向全省,辐射区域”的服务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社区、农村,面向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咨询参谋第一线。

第二,特色发展。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尽快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一是专业特色。以学校的长期积淀为基础,逐步压缩专科专业招生,扩大本科专业布点,建设新的学科,形成学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二是格局特色。新建本科院校要形成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全日制教育与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良好办学格局,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创造无限发展前景。三是文化特色。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内涵,凸显新的气质,展现新的风貌。

第三,统筹规划。新建本科院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统筹规划,走协调发展之路。一是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注重质量、管理、特色的有机结合,高度重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师资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校外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校内自身潜力的有效挖掘,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管理,提升质量,特色发展。二是坚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统筹规划。及时组织申报和建设本科专业,逐步形成本科专业的基本框架,努力推进优势本科专业建设。同时,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形成校内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力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有所突破,奠定学校提升层次持续发展的基础。三是全面落实院校的社会职能。作为一所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院校,强调培养人才在学校工作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服务社会工作。

(三)服务职能——院校工作的使命

第一,有效地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信息优势,切实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推进区域文明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时,要充分利用所处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地方财政优势、劳动力密集优势等,推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支持,推进院校与地方的互动发展。

第二,充分发挥同地方政府关系紧密、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建设,努力发展成为地方社区发展的思想库,经济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高新产业的-孵化器.和技术改造创新的服务站和教育文化发展中心。

第三,坚持以地方或区域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特征,以及特殊的文化资源,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学科优势,面向区域建设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力求在人才的实践能力方面显现特色。

第四,注重区域需求,密切与当地的联系,坚持以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区的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提供科技革新、咨询决策服务。面向地方调整科研科技政策,不断提高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水平。按“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产学研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科技市场转化的效益和水平,直接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五,强化科技服务职能,面向地方调整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思路,通过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站点和职工培训中心等,实行多种形式办学,提升地方人力资源素质和水平。

(四)学科调整——院校建设的龙头

第一,优化学科结构体系。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坚持“加强基础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支持新兴学科,扶植交叉学科”的方针,坚持不懈地以学科方向建设为基础,以学科梯队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主线,以组织机构建设和管理机制为保证,增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科、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实现学科结构的综合化,促进学科结构与布局的科学化。

第二,推动专业结构调整。一是要正确处理专业数量增加和专业内涵的关系,加强专业内涵发展,特别是围绕特色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就业市场的开拓。二是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对原有的专科专业进行调整,列出重点发展专业、一般发展专业、逐步停办的专业等。三是以重点学科为龙头,搞好本科专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排列出由专科专业直接转化的本科专业,由专科专业整合改造的本科专业,直接新增的本科专业等,也可排列出重点专业、一般专业和特色专业等。四是全面而系统地修订有关教学文件,重点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规范等。

第三,培育优势特色学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学科对接区位优势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专业,实施错位经营,想方设法去弥补部委属高校没有的学科、专业和社会服务。

第四,推进课程改革发展。全面进行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系列改革。一是在全面修订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优化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二是围绕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搞好合格课程、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设。三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扎实做好实践课程的调整、规划和建设。四是以培养教学名师为龙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带动课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第五,加强学科建设管理。一是要提高对学科建设的认识水平。二是要制定学科建设规划。三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资金投入。应将确定的重点建设学科成立相应学术研究实体,将本学科方向上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及研究队伍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学术研究的团体,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机制。学校应设专项基金,投入学科建设,特别是给研究所室以特别支持,拨专项研究经费。四是搞好重点实验室建设。

(五)办学模式——院校运行的范式

第一,促进校际、校地联合共建。一是通过校际重点学科与重点学科的强强联合、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以强带弱、不同性质学科的融洽与交叉,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增强学校社会适应能力。二是“不求所有或独有,但求所用或共用”,校地互动,整合地方,打破陈规,开门办学,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相互沟通,共商学校与地方协同发展大计,在资源上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三是与地方强势、支柱、特色产业无缝对接,真正把学科建设嵌入到地方核心、支柱产业中。建立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体制机制,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和载体等,设立大学基金会或大学发展委员会,设立“经济·社会·大学发展论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脉,也为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定向,在地方院校学科建设中真正体现地方政府的意志。四是积极创设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政府必须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调节杠杆,为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创设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第二,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产出一批有重要影响和价值的应用研究成果,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为培养创新人才、争取重大项目、产出标志性成果提供人才支撑。积极争取横向课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资源,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通过与政府、企业共建技术开发和转移平台,形成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技术辐射源。在产学研合作上,拓宽思路,开展多形式的深度合作,如以共建二级学院、教师下企业、共同组织实验、实训室等方式进行探索。

第三,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应逐步向“4+X”模式发展,可根据实际探索不同的模式。明确以建设教学型院校为主要办学目标,以培养经济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全面推进教育观念、体制、机制和手段创新。在专业培养目标上,根据国家的“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适应本地区的实际需要,进行“拓宽专业,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

第四,多方融资解决建设与发展瓶颈。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投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投入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投入中的比重,并在办学用地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或政策性的倾斜。二是要积极寻求社会力量和企业界的支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多渠道引资。三是要积极开展银校合作,利用借贷款启动学校的各项建设,但要保持适当的限度。四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为社会其他子系统服务,积极面向社会办学,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广泛开展人才培训、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并从中获取经费支持。

第五,学习借鉴国外地方高校发展经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发展,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扩大地方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努力增强其自主办学能力。二是地方政府要运用提供信息及建议、立法等手段,对地方新建本科院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政策引导,并指明正确发展方向。三是地方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努力使地方院校成为当地的技术人才培养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终身教育中心,为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服务,在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求生存谋发展。

   (来源:《高校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